來源: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作者:管理员時間:2012-04-17點擊率:
4月17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接到有关部门通知:在龙池-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设的大熊猫保护工作站附近发现一只野生大熊猫,生命垂危。接到通知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张志和当即指示立即启动野生大熊猫救护预案,由多名大熊猫兽医专家和饲养专家组成的医疗救护小组带上事先准备好的急救药品和设备火速赶往龙池。
龙池保护区现场抢救大熊猫
龙池保护区现场抢救大熊猫
转移至基地大熊猫检疫馆继续抢救
转移至基地大熊猫检疫馆继续抢救
转移至基地大熊猫检疫馆继续抢救
经过2个多小时的跋涉,救护小组到达龙池大熊猫保护工作站,顾不得休息,医疗专家就在保护站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一边听取他们对该病危大熊猫的情况介绍,一边到现场去观察、评估大熊猫的情况。专家们在现场看到:该大熊猫倦卧在山脚下的次生林里不动、人距离其1米多的距离也没多大反应。据此,救护小组判定该大熊猫处于病危状态,必须马上将其转移至保护站实施抢救。考虑到把他抬下山可能因为人多对他造成应激反应,加重病情,救护小组决定为其注射小剂量的麻醉剂让他保持安静。由于太虚弱,针打在他身上,也没有太大反应。于是,救护小组立即把他转移至救护站。
在救护站,经初步检查,该大熊猫为雄性、年龄在20岁左右,极度营养不良,身体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严重脱水,皮肤无弹性,血管塌陷,腹腔有大量腹水,右前肢从腕部断裂,断裂处已愈合,胸前有两条二十多厘米长的陈旧性抓伤,全身多处有陈旧性伤痕,门齿磨灭严重,可视粘膜潮红,听不到心跳,腹痛症状明显,肠鸣音弱、肛门括约肌松弛、体温37.1℃,呼吸很弱,时有时无。救护小组的专家立即对其进行强心补液,由于该大熊猫严重脱水,前肢静脉塌陷,根本无法找到血管位置,所以只能采用颈静脉输液。其间,该大熊猫一度出现呼吸停止的状况,救护小组的专家为其注射呼吸兴奋剂后,才重新恢复了呼吸。下午17点15,第一段紧急抢救结束,大熊猫的生命体征相对平稳。考虑到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为了更好地实施检查和救护,请示上级有关部门后,救护小组决定将其运回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一路上,每隔30分钟救护小组就停车观察大熊猫的情况,以保证大熊猫的安全。
正在恢复中的“龙龙”
恢复中的“龙龙”正在吃竹笋
20:30分,大熊猫安全抵达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检疫场。由于初到新环境,该大熊猫强打精神,在兽舍里走了一圈就坐在角落里不动弹,救护小组尝试给他口服一些营养液以补充能量,但他仅仅舔了两口还没来得及吞咽,就又再次昏迷,且呼吸也再度停止。兽医专家再度为其抢救输液,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该大熊猫在输液台上一躺就是3个多小时,直到18日凌晨,才又重新苏醒过来。
经过血液、大、小便以及腹水的生理生化以及腹部超声波检查发现,该大熊猫患有严重的胰腺炎、心肌炎,肝脏受损严重,体内外有大量蜱和蛔虫寄生,由于严重营养不良(体重只有62公斤,正常情况下成年雄性大熊猫的体重应该在110公斤以上)造成多器官多系统衰竭。起初,该大熊猫甚至不能正常排大、小便。在随后的六天六夜里,该大熊猫未进食过一滴水和任何食物。全靠医护人员24小时的治疗和监护,为其全静脉补充水、电解质、维生素、营养液及治疗所需的各种药物。20日上午,在输液的过程中,其心率又一度降至28次/分钟(正常大熊猫的心率在80次以上),通过强心和兴奋呼吸才又将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尽管,经历两次休克,尽管6天6夜除了输液倦在墙角一动不动,滴水不沾,但医护人员从没放弃对他的治疗。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不放弃最后的希望。由于怕该大熊猫携带不明病毒感染基地其他圈养大熊猫,医护小组与外界隔离,整天吃住在检疫馆。白天给熊猫输液,晚上又分成3组轮流守护,监测他的呼吸、心率和精神状态,并一次次尝试希望能让他吃点东西。
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第7天的早上,当医护人员将一根竹笋再次递到他面前时,他并没有像以往一样拒绝,他用手握住竹笋,尝试着往嘴里送,由于长时间未进食,他反复多次的试探,才勉 强咬下一小口竹笋,然后试着慢慢地咀嚼,并最终吞咽下去。尽管只有一小口,却让在场的医护人员激动不已,因为只有他主动进食,他才有活下来的希望。随后的10多天里,医护人员一边继续为其对症治疗,一边想尽各种办法让他自己主动进食。经过治疗和调养,该大熊猫目前生命体征已趋于稳定,暂时摆脱生命危险。但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和多器官的衰竭,致使其腹内有大量腹水,并且还有严重的贫血,想要完全康复还需时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医疗救护小组仍将24小时对其进行监护,希望他能早日恢复健康。
回顾野生大熊猫抢救的历史,早在1953年,在都江堰马家沟就曾发现第一只野生大熊猫,当时这只大熊猫仅几个月大小。抢救回来后,由于对大熊猫生活习性、营养需要不够了解,再加上当时的技术和医疗设备有限,所以该大熊猫抢救回来后仅仅存活了20多天就因为营养不良和疾病感染夭折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野外大熊猫栖息地竹子大面积开花,造成野外大熊猫很多大熊猫病死或饿死。从那时起,成都就一直致力于野外大熊猫的抢救工作,先后抢救治疗野外生病大熊猫63只,治愈58只。这些大熊猫一部分被放归野外,一部分先后被送到国内外各大熊猫圈养单位,构成了目前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基础。2008年“5.12”地震发生以后,四川省林业厅和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专门下文,要求我们做好随时抢救野生病饿大熊猫的准备,各保护区也加强了巡查工作。基地为此不仅专门制定了抢救应急预案,而且还对人员、车辆、医疗设备都做好了充分准备,随时待命。4月17日当天,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在巡查的时候发现了这只病危大熊猫,并立即通知基地的工作人员,基地的医疗救护小组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为随后的抢救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也得以再次创造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