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基金会新闻
《基于宿主代谢特性分析的肠道元基因组研究—大熊猫模型》等5个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来源: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 作者:文:卿娟/图:卿娟 时间:2016-12-06 16:43 点击率:
 

  近日,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承担的《基于宿主代谢特性分析的肠道元基因组研究—大熊猫模型》等5个项目通过结题验收。验收专家听取了项目执行情况的汇报,审阅了相关材料,观看了项目成果演示,并进行了质询和答疑。

 


会议现场

 


专家组在听取项目组汇报后提问

 


部分项目组负责人就专家组提出的问题答辩

 

  1、《基于宿主代谢特性分析的肠道元基因组研究—大熊猫模型》:

  该研究首次采用大样本、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对圈养的成体、亚成体和幼年大熊猫一年内春、夏、冬三个季节的粪便菌群16S rRNA基因V3区进行454焦磷酸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其细菌群落组成,并比较了大熊猫与其他哺乳动物肠道菌群结构。

 

  2、《中国狼群体基因组学研究》:

  (1)研究了藏狼对于青藏高原缺氧的分子适应机制以及受到正选择的相关基因,测定了四个高海拔和五个低海拔中国狼个体的全基因组序列,然后通过不同的统计方法 (FST和Δπ) 对基因组进行了适应性进化分析,在高海拔个体中发现84个耐氧相关基因经历了正选择。进一步对这些基因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的三个基因 (EPAS1, ANGPT1和RYR2) 都分别携带有至少一个高海拔个体特有的非同义突变位点,这些突变在35个中国狼个体进行的PCR重测序中得到了证实,揭示了藏狼高原缺氧环境的适应机制。

  (2)通过对34个犬科动物的高质量全基因组数据进行了基因组分析,研究了中国狼与世界上其他狼亚种的进化历史,以及不同狼和狗之间的基因交流情况。结果发现中国狼和狗之间存在复杂的基因流;新旧大陆的狼和狗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狼按地理分布形成了显著的遗传结构,并在3万年前经历了显著的瓶颈效应;推测狗的直接祖先并不是现生狼,可能已经灭绝。

 

  3、《大熊猫微卫星标记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1)项目成功用LA-PCR方法获得了11个微卫星的大片段扩增产物。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法成功显示了大熊猫染色体G-带带型,且可识别不同的染色体。

  (2)将微卫星标记gp901定位在2号染色体的近着丝粒区域,gp001定位在5号染色体的近着丝粒区域,panda-05定位在9号染色体的短臂端部区域,gp008定位在10号染色体的近着丝粒区域。且这4个微卫星标记不存在连锁关系,可以组合在一起使用。有7个标记没能获得准确定位,用寡合苷酸探针代替进行FISH杂交,发现AC类型的微卫星聚集在大熊猫2号、5号、10号染色体的着丝粒附近和Y染色体的长臂;大熊猫2号染色体的脆性位点周围也存在大量的AC微卫星序列,且大熊猫2号染色体长臂与熊的1号染色体有很好的同源性。

  (3)项目成功定位了端粒微卫星序列,发现 (TTAGGG)类型的端粒可以作为大熊猫年龄鉴定的候选标记。

 

  4、《师范类大学生保护教育能力培训课程开发及实践》:

  (1)该项目培训手册和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生物学背景知识,如: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共同的健康、生活中的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贸易、动物需求、中国著名的珍稀动物,也涉及到环保生产生活方式,如:流浪猫狗问题及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宠物主人、人性化科学养殖家畜、有机节水农作物的种植,以及环境教育理论,如:环境教育、动物和大自然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如何设计适合年龄的环境教育课程和活动、促进儿童参与、户外教学、建立联系。培训形式丰富多样,穿插大量互动和实践,参与性强。

  (2)该项目共举行四期,培训了师范院校学生、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学校教师一百五十余名。项目采用理论和实践培训相结合,让培训参与者具备保护教育能力,对于环境保护理念的推广具有重大意义。

 

  5、《熊猫的秘密-上集》:

  (1)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大熊猫生活的系列知识,内容全面,画面生动,讲述通俗易懂,是一部有鲜明特色的科普影片。

  (2)结构合理,按上下集框架结构进行设计,上集内容充实生动,知识性强,为下集留下了伏笔,同时给广大观众留下一个兴趣盎然的期待。

  (3)可在传统媒体上广为宣传,同时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大力推广,让更多的受众了解中国在为保护以大熊猫为首的珍稀濒危动物方面做出的努力,并引导受众积极向上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验收专家组认为以上项目完成了项目批复中规定的主要任务和指标,同意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