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金會作者:文:鄧勤勤/圖:鄧勤勤時間:2016-06-20點擊率:
2016年1月,我會成立了以大熊貓等瀕危珍稀動物保護為主題的科普教材研討小組,我會工作人員依據在公眾教育活動中積累的豐富經驗,著手編寫適用於不同受眾、不同主題的科普教材。截止目前,教材編寫大部分的資料整理收集工作已告一段落。6月16日,我會教材研討小組舉行了討論會,就教材前期準備階段中最後也是最艱難的部分——《案例集》的策劃及編寫方向等進行討論。
討論會開始時,教材研討小組組長劉怡希首先為大家再次強調了此次教材編寫的總體目標,即教材的風格應兼具科普性、趣味性及實用性,其次講到本次會議的主要目的為明確教材《案例集》的編寫方向,並擬定編寫大綱。
接著,《案例集》部分負責人曾陽陽總結了目前《案例集》部分編寫上存在的疑問。第一,教材到底給誰看?教材的使用物件不夠明確,需要此次會議來集中討論確定;第二,使用物件是針對什麼年齡層的人群?教材的“受眾”這一至關重要的要素還尚不明確;第三,我們應用什麼樣的形式和風格來編寫教材,才能讓使用者覺得教材所展示的案例簡單明瞭易操作?教材的編寫形式及風格也暫不確定;第四,我們如何保證教材內容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內容上要怎樣組織搭建?曾陽陽提出,只有明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後,我們的實際編寫工作才能有序展開。
研討小組就以上問題逐一進行了討論。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討論會現場可謂是火花四射。就教材的使用物件及受眾這一問題,大家很快達成了共識,即使用物件為科普教育工作者及教師,受眾是幼兒及小學生這一清晰的界定。但在之後的問題上,大家展開了更加激烈的思想碰撞,每位成員都對教材的編寫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想法,提出了許多不同觀點,在分歧上遲遲不能達成一致。
曾陽陽提到,在確立受眾以幼兒及小學生為主的基礎上,以校內,校外開展活動的思路來搭構編寫框架最為合適。但這一點遭到不少成員的反對,認為這樣的思路太過於狹窄,很多主題和內容涵蓋不了。小組成員金秋來提到,可以以活動場地的大小來劃分活動的性質,進行發散;還有的成員提到以節假日主題來進行劃分,也有的成員提出可以兼顧幾者,進行融合。
成員們經過幾番激烈討論,最終達成一致,確立以校內—校外—節假日專場活動的思路劃分活動案例,並在此基礎上對之後的素材搜集整理進行了分配。組長劉怡希在最後進行了總結,講到在這次會議的討論中,大家一起交流,產生了思想火花的碰撞,從無到有,面對教材編寫中最複雜的部分迎難而上,將本來較混亂的編寫思路變得越來越清晰明瞭,是一個很好的過程,為後期的教材編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更多細節還需大家在今後的編寫中仔細鑽研揣摩,我們全體小組成員也將繼續為編寫出集科普性、趣味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的教材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