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金會作者:文:曾陽陽/圖片來源:網路時間:2016-04-28點擊率:
在遙遠的中國古代,生活著一群神秘的竹林隱士——大熊貓,雖歷經八百萬年的歷史,卻鮮有人識,留給世人的只有一些久遠而神秘的名稱:貔貅、貘、騶虞、猛豹……
它們行事低調、深居簡出,一直過著與世無爭、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直到一位傳教士的出現,將它們帶進了公眾的視野。
阿爾芒•大衛(Armand David),一個地地道道的法國人,中文名為譚衛道。1862年,大衛來到中國,先後在中國北京和四川寶興地區傳教。作為一位偉大的博物學家和地質學家,他在傳教之餘還熱愛研究和探險,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故事。
1869年3月11日,他在一位李姓教徒家做客,發現了一張“從來沒有見過的黑白色的獸皮”,他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動物”。獵人看他少見多怪,就笑著告訴他:“當地人叫這種動物‘白熊’或‘竹熊’,它們很溫順,一般不傷人。如果你需要,你也可以得到這種動物,我們明天一早就去獵取。”大衛聽了非常高興,當晚就在日記中寫道: “找到這種動物,一定是科學上的一個重大發現。”
3月23日,獵人們送來了第一隻小“白熊”。遺憾的是,為了便於攜帶,在送到大衛手中前,他們已經將“白熊”殺死了。1869年5月4日,大衛終於捕到一隻活的“白熊”。這只“白熊”憨態可掬,有著毛茸茸、黑白相間的皮毛,以及又圓又大的腦袋。大衛喜出望外,經過一段時間的悉心餵養後,決定將其帶回國。遺憾的是,這只小“白熊”經不起長途顛簸,還沒運到成都就奄奄一息了。大衛非常惋惜,只好將它的皮製成標本,寄送給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博物館館長米勒•愛德華(Milne Edwards)對其骨骼和牙齒進行鑒定後認為,它不是黑白色的熊,而是與42年前在中國西藏發現的小貓熊相似的另一種較大的貓熊,便正式為它命名為“大貓熊”。後來,大熊貓在重慶北碚平民公園進行第一次展出,由於當時中文的習慣讀法是從右向左,因此人們便將“貓熊”念作“熊貓”,“大熊貓”的名稱由此誕生。
從此之後,大熊貓正式步入了公眾的視野,它們逐漸走出了神秘的大山,走進人類的世界,用那“呆萌”的形象和獨有的氣質俘獲了世界人民的芳心,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動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