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消息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我們的動態大熊貓消息

中國正推進大熊貓半野化過渡試驗

來源:21世紀網作者:21世紀網時間:2014-05-20點擊率:

1.jpg
熊貓谷(圖片來源于網絡)

 

  中國圈養熊貓已經獲得了較大成功。目前,成都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已從最初的6只發展到現在的108只,成爲全球最大的圈養大熊貓人工繁育種群。

 

  成都市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張志和樂觀地希望,用自然繁育三代大熊貓所需的時間,即50年左右可以獲得滿意的實驗結果——圈養大熊貓最終適應野外生活,並幫助野生大熊貓繁育種群。未來參與外交的熊貓,有可能來自野外放養嗎?

 

  事實上,自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共進行了近10次的“粗略放歸”嘗試,但結果均不理想。其中一個最爲突出的問題就是試驗個體野外生存能力嚴重缺乏,如2006年放歸的大熊貓“祥祥”經過了近3年野化培訓才放歸野外,但後因領地或食物與野生大熊貓發生打鬥而最終陳屍野外。

 

  張志和認爲,大熊貓放歸個體能否在覓食能力提高、能量淨收益達到最大,提高其生存能力和適合度是問題的關鍵。

 

  “比如在圈養條件下,熊貓想吃什麽竹子我們就盡我們的可能從不同的地區給它提供,能夠找多少品種的,我們就給它找。能夠給它提供多少新鮮的,我們就給它提供新鮮的”,張志和稱,“但是目前要逐漸恢複它在野外的覓食狀態。在野外,不同的季節熊貓的食物不一樣。沒有竹子的時候,熊貓吃竹筍,竹筍沒有了它就要去找竹葉,等到冬天竹葉沒有的時候,它就要吃竹竿”。

 

  此外,野化大熊貓通常將幼崽帶到兩歲,但人工繁殖的大熊貓,在半歲左右便斷奶了。但張志和的團隊經過研究發現,熊貓也是社會化的動物,很多習慣都是由母親教會,在意識到這個問題後,開始延長熊貓帶崽的時間。

 

  成都大熊貓的野放試驗的地點選擇在了位于都江堰市馬家溝。在這裏,計劃投資3億元打造“熊貓谷”——5月20日中馬雙方的大熊貓交接儀式亦選擇這裏。

 

  按照規劃,熊貓谷將容納30-40只大熊貓,以及50-100頭(只)小熊貓等伴生野生動物。其中,設有占地270畝的野化飼養及繁殖區,500畝半原生態野化過渡試驗區,其中建有4個大熊貓仿生獸欄。而最關鍵的是1011畝的原生態放養試驗區,包含3個工作站,7個觀察站。

 

  對于野放,張志和設立了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適應熊貓谷的環境;第二個步驟是進行半野化過渡實驗;第三步是進行完全野化過渡實驗。

 

  2012年初,在嚴格的篩選程序後,首批6只亞成年的大熊貓(2-4歲),作爲野放試驗的前哨兵,進入熊貓谷,其中,包括了“功夫熊貓”的原型——功仔。

 

  李銘喜說,選擇這個年齡段的大熊貓,這是因爲它們有較強的可塑性,而四只雌性和兩只雄性大熊貓的配比,主要考慮到圈養大熊貓中雄性大熊貓少的緣故。

 

  按照計劃,在大熊貓入駐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將從健康狀況、活動節律、營養與能量代謝、躲避敵害能力、運動、定向和定位能力、領域行爲與社會行爲表達、繁殖的能力等多個方面開展研究。

 

  而經過近一年的適應後,第二階段將是半野化過渡試驗。

 

  但李銘喜認爲,野放大熊貓,要從體質、遺傳學、智力等多個方面去考慮最終由哪只大熊貓放歸。

 

  “現在並不清楚應該將哪種年齡,性別的大熊貓放歸,以及在放歸前需要進行哪些方面的培訓”,張志和說,“若放歸後,大熊貓不能融入野外的種群,則放歸無任何意義。”

 

  而什麽時候開始第三階段的試驗,張志和也沒有時間表,他說,盡管大熊貓的野化實驗分爲了三個階段,但每一個階段卻都未有時效限制,“一個階段完成後,再進行下一個階段”。

 

  對于野放成功的定義,張志和解釋爲:放歸個體的野生存活,自己的巢域,並融入當地種群;放歸個體參與繁殖並具有繁殖後代的能力,繁育後代具有正常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放歸的成年雌體具有正常哺育後代的能力,對局部小種群的恢複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分享到: